如何学投资理财|年轻人该如何理财?这是最好的答案!

相信很多年轻人都想知道该如何让闲置资金钱生钱,知乎上这样一个问题,代表了很多年轻人的一个现状:

92年生人,刚毕业,年入大概15万左右,如何开始理财?题主是男孩儿,坐标帝都非土著,刚刚毕业也没有什么积蓄,只知道一丢丢金融常识。为了人到中年时不苦兮兮,也为了35岁前能在帝都买个窝,想要开始进行一定投资。题主单身,无负担,双亲有社保。求各路大神答疑,货币基金、股票、P2P、混合基金、股票基金等等如何配置?稳健性投资和积极性投资比例如何分配?

这个问题收获了1000多个回答,其中一个回答收获了76K的点赞,答主给出了很详细的建议,小编认真阅读后,果然如作者自己所说:如果我这篇答案没有淹没在一千多个答案里而是给题主看到,题主就是真正有福了。

作者:黄白小猫 

来源:知乎

楼主92年的,也就是比我小11岁。11年前我还没开始工作。所以,楼主的起点已经比我高了很多。那么我现在是什么状况呢?工资收入每年到手60万,理财收入每年12万+。

看了楼上的这些答案,最大的不足你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看似头头是道,啥都分析,其实啥都没分析——缺乏重点。就像有些平庸的咨询师给客户出的报告一样,啥都罗列,最后风险你客户自己去判断吧。

那么重点应该是啥?上兵伐谋。重点是在于谋略,而不是在于具体的理财策略。因为题主刚刚起步,面前是长达十几年二十几年这样的一个周期。对于这个周期,任何具体的理财策略都是无效的。

如果我这篇答案没有淹没在一千多个答案里而是给题主看到,题主就是真正有福了。

下面开始。

谋略一:用一切方式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从题主的起薪来看,应该属于资质不错的一类。那就更应该积极提高能力,争取老板加薪。同时,如果你们单位存在站队,一定要提高情商让自己别站错队。尽一切努力迎合你认为好的上级。尽一切努力回避你认为差的上级。

请牢牢记住,有一份高收入,才是题主这样的人谈论“理财”这个话题的根本中的根本。没有高收入,你根本就没资格谈理财的事情。

像穷爸爸富爸爸中关于四个象限中降低工资收入比重、提高被动收入、自由职业、自行创业比重的说法,根本就是扯淡,完全不符合中国一线城市的现状。

没有工资收入你拿什么来获得被动收入?

自由职业?你见过一线城市自由职业者的生存状态么?

创业?一将功成万骨枯。创业成功的概率低到触目惊心。万众创业 = 万众破产。 而群众总是依赖于幸存者偏差,看到镁光灯下创业成功者的风光,就对这种高危行为趋之若鹜。

补充一句:上班族不要炒股,有百害而无一益。炒股的本质是多空对赌,是搏杀。而上班族炒股,就相当于扛着菜刀上二战战场。如果是天王星计划这样的战略大反攻还好说,还能跟着队友捡点装备;如果是诺曼底、库尔斯克会战这种,那真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还耽误了本职工作,与我这一谋略的主旨背道而驰。

谋略二:不要被房产这个游戏消灭。

题主,你面前只有两个选择。

一是继续追求理财,以及理财背后所蕴含的自由。

二是成为房奴,从此不再提理财二字。

我知道,选择二很多情况下是无奈的选择。你要结婚。你要生小孩。这是没办法的,人生本来就充满了各种无奈。在题主这个年龄,作为帝都非土著,从身份上就和奴隶阶层没区别,必然要受到本地人奴隶主的压榨。而这种压榨主要通过房租和房价来体现。

未来几年,**会竭尽所能,在其能掌控的范围内不让一线楼市和重要二线城市的房价跌下来。现在的调控政策正是这个目的。

题主今年24岁。如果你不想选择第二条路,那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延后自己的结婚时间(关于结婚,之后会进一步详述)。

假设题主在2022年结婚(30岁时候)。届时会是什么状况呢。

不可逆转的老龄化。即使现在国家已经全面放开二胎,在大城市里面,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也是不可逆的。有钱的白领根本就没精力生孩子,没钱的白领生不起孩子。

老龄化的后果?不远的将来,50年代婴儿潮出生的人将逐步死亡,新增劳动力将越来越减少。老人们死亡之后,身后留下的除了房子还是房子。遍地都是房子。

而中国经济的减速,也已经进入了第8个年头(从2014年开始算起)。中国经济的减速同样是不可逆的。原因很多,主要就是老龄化加上转型积重难返。经济增长的实质其实就两个。一是新增劳力的新增工作时间。二是提高单位工作时间的效率。过去三十几年,靠着人口基数大、中国人辛勤吃苦来促成第一项,靠着改革红利来促成第二项,这些在之后十几年都将一去不复返。我并不是中国经济崩溃论者,但今年以来ZF的加杠杆和放水政策,让我对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几乎不抱有希望。放水只会造成边际效应递减,贷款天量增加的同时,M2增加却极为有限。

相信题主已经看了不少文章,拼命鼓吹“房子啥时候买都是赚”、“现在不买,以后更贵”、“最恰当的买房时机就是现在” 等等等等。

如果看了这些文章,题主愿意选择第二条道路,我不阻拦。

但是,题主你这个年龄,等得起。

你等得起中国的老龄化。你等得起中国经济的减速乃至衰退。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你还有理财的梦想。

过去这一两年全国楼市都陷入了癫狂。这个疯狂的游戏必然会有终结的一天。**会竭力阻止游戏的终结,但**也不是万能的。如果**是万能的,那么去年和今年年初就不会出现股灾了。

另外,从我自己了解到的一手信息:现在上海很多卖房的人,真是为了移民。

谋略三:一定要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题主作为一个白领,很容易迷失在一个我称之为”白领普适性周期恶性循环“的阴影中:

——我越是辛苦工作赚到钱,我越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辛苦。所以要奢侈消费来犒劳自己。要海滩度假。要豪车豪宅名表。要全进口装备。要3克拉大钻。要5要5s要6要6s。等等等等

——然而,我越是奢侈消费,钱就越是不够用,所以我只能加倍辛苦去赚钱,然后加倍消费。

——而且,你看谁谁又换了宝马奔驰了,谁谁又去夏威夷了,谁谁又买了最新款肾机了。我怎能自甘人后?

如果你进入了这么一个循环,即便你如我上面所说提升了工作能力,你仍然会离理财的梦想越来越远;更不用说你工作能力尚未提升的情形了。

然而请注意,如果题主不想进入这个循环,那么你的生活必然会比别人辛苦一些——至少在别人眼里要辛苦一些。

你无法跟别人攀比。

你无法在人前炫耀。

你无法给自己犒劳。

你也许无法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说服自己继续努力。

在这个时候,就得给自己的信仰充值了——既然,你选择了想要理财这条道路,那么必然要做到忍常人之不能忍。这里我说的理财,不是在余额宝里耍耍几千块这种理财,后者在我看来属于过家家。所谓理财,我这样的是起步线,也就是每月被动收入在1万以上,达到你即使失业也能勉强自给自足的地步。

如果你觉得自己只能做一个平常人,那么就当我上面全都没说。

更重要一点:千万千万别找一个败家的老婆。这会让我所有其他策略完全失效。当然,女人持家者居多,败家只是少数。

谋略四:建立有效的人脉。

上面说的全都是”道“,有人可能要问,说了半天你的”术“呢?也就是投资什么具体的理财产品呢?

投资?你的本金是多少就来跟我说投资?

按照楼主的积累速度,要想谈到投资这件事,至少要三年以后。那么,你们觉得以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速度,尤其是坑爹的速度,现在推荐的某些产品,到三年后还有效吗?

那么如何才能在三五年后,题主积累了一定本金之后,找到合适的理财产品?

人脉、人脉、人脉。我知道这个词已经被说滥了。但已经被说滥的这个词,能真正把握其内涵的却屈指可数。

所谓”人脉“,指的是信息交换。

也就是,你首先要向对方提供对方觉得有用的信息。或者说,你首先要让对方觉得你有价值,你牛逼。然后对方才会跟你说怎么赚钱。

都像知乎小白这样,上来就问”如何在最快时间内赚到XX万“? 你觉得这样能得到人脉吗?

换句话说,当且仅当你自己变得牛逼以后,你才能从同样牛逼的别人那里获得有用的信息。

请拒绝所有狐朋狗友和酒肉朋友。别看在学校时期一起打球一起玩游戏时候个个人模狗样吆五喝六的。走上社会工作以后,他们联系你的唯一原因不是问你开口借钱,就是让你帮个别的什么忙。

而只有有效的人脉,才能在合适的时候向你提供最有用的理财信息。

至于理财产品、理财渠道这件事本身,一篇回答不可能说得清,甚至一本书也不可能说得清。需要题主自己去做大量的研究,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个过程本身也是题主自己变得牛逼的过程,而不是以一穷二白的身份向牛逼的别人讨教。后者,对你几乎没有帮助,除了我这篇答案。

最后但不是最次要的:在哪些方面让自己变得牛逼?

1)对财富的吞吐量。你在投资1万时候什么心态?10万时候什么心态?100万时候什么心态?这些都需要去锻炼、去磨练。达到云淡风轻、举重若轻的地步。

2)全方位提高财商。财商完全是可以后天培养的。题主可以去做一下这方面测试题,看看得分多少,然后一年再测一下看看是否有进步。

3)学会辨别纷繁芜杂的虚假信息和不靠谱信息。比如e租宝中晋这种一看就是骗钱的东西。掌握这种能力,是你保护自己本金的前提。

4)提高自己看问题的眼光。

我相信,我这篇答案是真正为题主考虑,真正为题主解决问题的答案。其他的答案都是大而化之,看过即忘,别说能管十年了,能管十个月就不错了。如果你们觉得这篇答案对题主有帮助,那就多多点赞把它顶上去。

另外还需要澄清一点:我是希望这篇答案对其他类似情况的读者也有借鉴意义。但要明白,每个人的境况都是不同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任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和方法。

————————我是分割线————————

《年薪10多万的年轻人该如何理财?知乎上这个答案绝了!》 精选二

名校和非名校最重要的差距 悄悄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时间:2017年06月02日 07:37:57 中财网
1、名校与非名校的差距不是收入不同,而是思维方式与做事标准
最近要高考了,我收到一些来信,都是高三学生,信中说:“星姐,我的成绩一般只能上二本,但当年你也是二本毕业的,我觉得我毕业时候能跟你一样好。”

不是,你等等,听我说。我是二本毕业的,可能你觉得我现在还挺好的,但我依然觉得我跟那些名校的同学有巨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不是毕业后的薪水,也不是学业水平的差距,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与做事标准。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一直没法清楚的描述这种差距,一直到我最近看到了《精进》这本书中的一段话,描述的非常贴切: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学的学生,因为高考本身带来的挫败感,二三流高校学生的身份设定及环境按时,不称职的老师所引发的失望以及同学间放任自流气氛的带动作用,都容易让他们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的度过每一天。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大三大四在北大交流学习时候的感受。在北大最让我震撼的不是老师多牛,同学多聪明,而是一种大家都积极努力的氛围。

比如期末考试过后自习室依然灯火通明,上课永远都人满为患,课间20分钟换教室时间学校里到处都是奔跑叼着面包奔跑的人。每个人都毫无时间观念的疯狂学习,参加各种活动。

在我眼里,他们永远充满了斗志,谈起各种竞赛和活动都特别兴奋,每天从睁眼就忙的不可开交,到晚上一两点睡觉都是常事儿。

没人抱怨自己辛苦,也没人抱怨生活艰难,大家每天都忙的鸡飞狗跳,但又特别开心的样子。

我一直记得的是这种从每个人身上散发出的生活学习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不由得带动着我,虽然我跟他们差距很大,但也不断激发我向他们看齐的标准。

直到现在,我一直用我能见到的周围最牛的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虽然也经常做不到,但这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在自律和自省中生活,辛苦但总有很大进步。

我的大学是二本学校,也有一些二本学校的网友给我写信说一些现状,比如自己努力学习就会遭到周围人的排斥,同学们都抱怨老师不好天天宿舍睡觉,学习氛围很差只有考试时候才努力学习等等。

而个别一些稍微努力点的同学(比如我),如果不去看看外面真正的世界,就会觉得自己相当不错了,或者觉得自己的努力被同学排斥孤立,可能是自己的错。

其实每一个同学进入大学的时候都怀着努力学习的心态,一二三本都有好学生,也都有特别努力勤奋的人,但为什么走着走着就会消失一大半呢?

其实就是《精进》里的这几句话:
“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的度过每一天。”

2、为什么名企喜欢要名校的学生?

为什么名企喜欢要名校的学生?非名校表示不服。当年我也觉得不服气,非名校的同学也有努力的,为什么要一棒子都打死呢?

进入社会久了我才明白,其实名企要的不是多么高的GPA成绩,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

就像《年薪百万的年轻人都是怎样生活的》一文中描述的:
那些年薪百万的年轻人,他们拿着高薪,却依然选择为了工作到深夜,并且他们的状态很不一样,每天都为自己让世界变得更好了一点点感到振奋,非常积极。

他们的辛苦不叫辛苦,也不为百万年薪。辛苦是他们获得自我实现的途径,自我是实现使他无穷快乐。这世界就是一拨人在昼夜不停的高速运转,另一拨人起床发现世界变了。

是不是感觉逼格老高老高了?

我们大部分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

上班稍微努力点就开始讲究公平,自己不得志就开始抱怨公司和领导,下班后看几页书就觉得自己特别上进,辛苦上几天就觉得自己要赶紧去享受一下生活了,加几天班就担心自己会过劳死。

遇到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就郁郁寡欢,仿佛遇到了天大的人生难题磨磨唧唧解决不清。看见牛逼的人也会心生羡慕,但总也突破不了努力却总不得要领魔咒。

当然,这话不能说死,名校也不一定100%牛逼,非名校也有出类拔萃的英才,但就大范围来讲,一个人受环境的影响会非常之大,《精进》里还说了一句话:
“一个二三流大学的学生,能够勇敢以名校学生中档乃至高档水准来要求自己,才是恰当的做法,他也一定会从中受益。”

我把这句话发给一个大学老师,她跟我讲:
“太难了,我就这么要求我的学生,但层次的差异太大了,大部分学生理解不了,也许毕业后才会理解吧。”

不过,毕业后估计也很难理解。在学校都对自己没要求,进入社会环境更嘈杂以后就更难了,所以,努力的人总显得那么不合群。

3、越能干,越努力;越有钱,越上进
前几天回老家,我姐问我,你觉得北京跟二三线城市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我说:
“北京跟不用跟二三线城市比,北京自己都有不同层次的人群。我总结就是几个字:‘越能干,越努力;越有钱,越上进’。”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个朋友来找我商量点事儿。她还有50天生孩子,怀着双胞胎。姐们已经财务自由很多年了,在怀孕期间又开了两家公司,要创建一个女性理财平台(经常看到她神采奕奕的跟很多白富美在一起,摔啊!)。你可能会问:“这都什么人啊?”

这就是普通人啊,那些已经财务自由的,有钱的,能干的普通人。

进入社会十年八年后,名校和非名校带来的名气和基础学历教育的差异渐渐就不明显了,更多的是个人经验,经历以及社会化程度的较量。有的人的生活越过越好,有的人越过越找不着北,甚至日子越来越惨。

而造成这一切的差异,最主要的来自人的精神内核。简单说,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你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还是一个爱抱怨懒散怠惰的人,直接决定了你之后的全部生活。

此时此刻一个人的精神内核,一半来自于进入社会后对自身的要求和改变,一半来自于从小到大养成的思维与生活习惯。

前者改变的几率非常大,但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的很多大学一般,但进入社会很优秀的精英都来自于此,通过不断的自我革新与历练,重塑了一个进入社会后的自己。

而另一部分人,他们出自名校的氛围,一直以来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他们自己也生活在这样的层次和圈子当中,同学同事都是样的人。你会发现,在领导人,或者名企当中,他们都手拉手一样成批存在着。

但无论这些人他们多有钱,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特别努力,特别勤奋。这种勤奋不仅仅在自己身上,还在自己的伴侣,以及自己的孩子身上。

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她是一个社会知名人士,老公是知名摄影师,有一个五岁左右的女孩。她跟我提起等我孩子大一点,就要上很多培训班了等等,她列举了自己女儿上的比如舞蹈,钢琴,马术,跆拳道等五项。

也许你会说,孩子太苦逼了,她会快乐吗?答案是她女儿超级快乐,每天都过着小公主一般的日子,幼儿园一放学就着急的去各种培训班里,还经常主动提出来要学这学那,她妈妈看她实在没时间只能哄她长大点再去。

你觉得苦逼,是因为你觉得自己学习和生活很苦逼,才会觉一个小孩子学那么多更苦逼。而在这些人的生活里,好奇心强,努力勤奋,积极向上就是常态,也是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啊。

我们很难明确而苛刻的讲,名校和非名校带来的差距到底是什么,是毕业后收入水平还是生活水平的不同。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思维方式和做事态度上来看,名校所带给人的自律,进取,积极,勇敢所带给人的影响可以是一生,甚至是几代人。

金钱很难传承很多代,但精神却可以永远流传。

即便是那些非名校但依然在社会上取得不凡成就的人,他们也拥有同样的精神与气质,这些通过自我变革和付出巨大努力之后重塑起来的优秀者,他们和那些名校出身的优秀人才一起,活跃在人生的舞台上,创造自己的荣光。

当然,那么非名校的,还没什么荣光的我们该怎么办?就像文中的那句话,普通二三流大学的学生用名校的标准要求自己,普通人用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没能成为特别棒的那一个,那也一定好过现在的我们自己。

我在《新东方精神》里读到过一句话:
“你要用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的走到牛人当中去,拉近和牛人之间的距离。当你觉得自己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的时候,你才能成为了真正的牛人。”

作者介绍:
赵星(特立独行的猫)。“下班后”品牌创始人,倡导让下班后成为你的自有品牌和吸金利器。
.格.上.理.财

《年薪10多万的年轻人该如何理财?知乎上这个答案绝了!》 精选三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正所谓成也酒桌,败也酒桌。

在中国,这饭该怎么吃,其实也不复杂,综合起来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纪律一:守时

现在的城市都拥堵,除非你是桌上最大的老板、最大的领导,如果不是就别迟到。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一般都会等人齐了才开饭,十几个人等你一个,等得越久,就越讨厌你,这样的事儿多了,干脆就不叫你了。

千万不要玩“狼来了”,明明40分钟才能到,明明你还根本没出门,非要说自己马上到!这若干个“马上到”加起来,就再也没人信你了。

另外东道主应该第一个到场,其他人既不能去太早显得几个月没吃了,也不能比大领导来得晚,宁可提前到饭店玩手机,离约定时间早个五分钟进场,也不能让所有人都欢迎你的到来。

纪律二:友尚往来

在哪里吃不重要,重要的是和什么人吃;吃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吃得开心;谁买单不重要,重要的是同级别的人应该轮流坐庄。当然,有两种人永远不用买单:大领导和被求之人。

一般的原则是:谁喊吃饭谁买单,在谁的地盘上谁买单,谁钱多谁买单,不然这个圈子不如第一次就A了,或者自觉轮流坐庄。

也许某人和你吃饭他掏了十次钱,但你也必须回请个三四次,再或者你和东道主每次都为了买单拉拉扯扯,但是三四次强行把小单给买了。

纪律三:守纪律

别人端杯你端杯,别人干了你扭捏两下再装作不会喝酒慢慢干了,别人夹菜你夹菜,别人站起来你就站起来,大老板敬酒一圈后你再敬,别人安静你也安静,别人喝汤你也喝汤。

但凡吃饭,都一定是有组织、有目的、有主次的局部战争,子弹都是打那些显眼的人,好印象也总是给那些守纪律的人,这样下次别人才会喊你。

中国人请客,还有八大注意事项

01、谁买单,谁安排座次

基本上中国式的吃饭,都不要做第一个坐下去的人。如果你位尊权重,如果你是甲方,如果别人有求于你,别人自然是把主位给你,即便如此,也得在东道主请求下再三推辞方可入座。

其他人只管站着等主人安排位置,或者直接把最次的上菜位先坐了,然后再被主人邀请到某个位置上。你永远不知道来宾之间是什么关系,你如果硬是插在夫妻,情侣之间,你就看脸色吃饭吧。

02、谁买单,谁就有话语权

如果你只是一个列席的食客,不要比主人说话更多,除非你是小品相声打鼓说唱演员节目主持人什么的,而别人希望听你来一段,除此之外,就是看买单的表演了。

你如果不服,先把钱包拿出来把单买了。人家请客,总不能自己埋头苦吃把自己那一份吃回来吧?人家花了钱自己又不能多吃,你还和人抢着说话,有没有天理了?

03 、夹菜这种事情,要慎重处理

你是个男的,不要给人随便夹菜,尤其是给女性。如果你是个女的,也许特讨厌别人用口水筷子给你夹菜,可以说自己在减肥,然后把硬塞给你的东西放骨碟里不吃。

现在人生活水平提高了,什么都吃过,不像困难时期家里生怕客人没吃好,一阵乱夹。

04 、搞清楚状况,再行动

身边坐一异性,搞清楚她是一个人来还是两个人来,和桌上谁的关系如何再说话,不然会有麻烦。

桌上有大老板在,就别谈自己的小生意,就算你是大老板,也得看桌上有没有大领导和更大的老板在吹牛。你得明白,这是别人的饭局,不是你的演讲会,周围坐的也不是你的下属和员工。

05 、人抬人高

这吃饭不是好声音,不是智力竞赛,不是急转弯,不是连连看,也不是爱消除……

PK起来并不精彩!大家是来找乐的,不是来拼命的,不是花钱花时间来听你吹牛的。别人讲,你夸,再有人讲,你也夸,总之,把别人点赞点够了,自然别人也会过来找你点赞,这时候你需要的就是一点点谦虚,就可以深不可测了。

好戏都是在后头,除非你想让别人看你的戏演砸了。

如果您觉得这些太假,大可以不做声,只对发言人微笑一下,开席二十分钟后下位把每个人挨个敬一遍,问别人怎么称呼,然后把对方级别扩大个1-5级(比如业务员喊某总),并且牢记对方名字及级别即可。

06 、保守秘密

也许你会发现朋友的老婆也被邀请来吃饭,并且和某领导某总很熟的样子;也许你会发现领导在酒桌上喝多了称兄道弟,和你说些你不该知道的秘密,你都必须保持缄默,如果你还想和他们一起吃饭,并且顺利打入他们的另一个圈子。

哦,忘记说了,往往熟人、老乡、同学或者同事关系,会在酒桌上被人多灌几杯。旧日糗事也不要再提,除非你真是来踢馆的。

07 、不要随便劝酒和醉酒

等级不够就没资格劝酒,劝酒都是在熟人和同级别的人之间,你一小跑龙套的逼着领导干了,你是找干。

另外开车的,不喝酒的,酒量小的,异性的,说不喝,你就不能劝,消除尴尬的方法只有一个“我干了,您随意”。

额,你要知道,一人醉驾,全桌遭殃啊!如果你有酒后多话多动症,请严格控制酒量,切记。

08 、点单和买单都需要智慧

别人请客,就别点菜,真要自己点,就问问服务员有什么特色菜然后挑个便宜的点了,然后让给女士或者东道主。

自己请客,那务必得有一两道印象深刻的“狠菜”,免得别人嫌菜档次不高、格调不高不和你玩了。

该你买单,就自觉趁上厕所偷偷买了,不该你买单,可以装傻趴桌上睡觉。别每次都装作掏钱包手卡兜里不动还空喊不行动,只说声“谢谢某总,下次我请”,“哥们,你这样很容易在人后烙下不好的名声的”,什么这小伙子不行呀,小气吧啦做不成大事。

认识人最快是在酒桌上,得罪人最快也是在酒桌上,且吃且饮且珍惜。

【小编支妙招】空闲资金放蜂涌理财账户,每月都有新惊喜!全部拿去组饭局谈生意!掐指一算:每月平台活动各种参加,邀请好友的,加息的,秒杀宝,一个月收益足够组6,7,8,9个饭局,人脉攒起来,生意谈起来!

戳这里,下载最新版

蜂涌理财APP2.7

↓  ↓  ↓

《年薪10多万的年轻人该如何理财?知乎上这个答案绝了!》 精选四

01

名校与非名校的差距不是收入不同

而是思维方式与做事标准

最近高考出成绩,很多人在报志愿。我收到一些来信,都是高三学生,信中说:“星姐,我高考成绩一般只能上二本,但当年你也是二本毕业的,我觉得我毕业时候能跟你一样好。”

不是,你等等,听说我。我是二本毕业的,可能你觉得我现在还挺好的,但我依然觉得我跟那些名校的同学有巨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不是毕业后的薪水,也不是学业水平的差距,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与做事标准。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一直没法清楚的描述这种差距,一直到我最近看到了《精进》这本书中的一段话,描述的非常贴切: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学的学生,因为高考本身带来的挫败感,二三流高校学生的身份设定及环境按时,不称职的老师所引发的失望以及同学间放任自流气氛的带动作用,都容易让他们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的度过每一天。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大三大四在北大交流学习时候的感受。

在北大最让我震撼的不是老师多牛,同学多聪明,而是一种大家都积极努力的氛围。

比如期末考试过后自习室依然灯火通明,上课永远都人满为患,课间20分钟换教室时间学校里到处都是奔跑叼着面包奔跑的人。每个人都毫无时间观念的疯狂学习,参加各种活动。

在我眼里,他们永远充满了斗志,谈起各种竞赛和活动都特别兴奋,每天从睁眼就忙的不可开交,到晚上一两点睡觉都是常事儿。没人抱怨自己辛苦,也没人抱怨生活艰难,大家每天都忙的鸡飞狗跳,但又特别开心的样子。

我一直记得的是这种从每个人身上散发出的生活学习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不由得带动着我,虽然我跟他们差距很大,但也不断激发我向他们看齐的标准。

直到现在,我一直用我能见到的周围最牛的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虽然也经常做不到,但这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在自律和自省中生活,辛苦但总有很大进步。

我的大学是二本学校,也有一些二本学校的网友给我写信说一些现状,比如自己努力学习就会遭到周围人的排斥,同学们都抱怨老师不好天天宿舍睡觉,学习氛围很差只有考试时候才努力学习等等。

而个别一些稍微努力点的同学(比如我),如果不去看看外面真正的世界,就会觉得自己相当不错了,或者觉得自己的努力被同学排斥孤立,可能是自己的错。

其实每一个同学进入大学的时候都怀着努力学习的心态,一二三本都有好学生,也都有特别努力勤奋的人,但为什么走着走着就会消失一大半呢?其实就是《精进》里的这几句话“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的度过每一天。”

02

为什么名企喜欢要名校的学生?

为什么名企喜欢要名校的学生?非名校表示不服。

当年我也觉得不服气,非名校的同学也有努力的,为什么要一棒子都打死呢?进入社会久了我才明白,其实名企要的不是多么高的GPA成绩,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

就像《年薪百万的年轻人都是怎样生活的》一文中描述的:

那些年薪百万的年轻人,他们拿着高薪,却依然选择为了工作到深夜,并且他们的状态很不一样,每天都为自己让世界变得更好了一点点感到振奋,非常积极。

他们的辛苦不叫辛苦,也不为百万年薪。辛苦是他们获得自我实现的途径,自我是实现使他无穷快乐。这世界就是一拨人在昼夜不停的高速运转,另一拨人起床发现世界变了。

是不是感觉逼格老高老高了?

我们大部分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

上班稍微努力点就开始讲究公平,自己不得志就开始抱怨公司和领导,下班后看几页书就觉得自己特别上进,辛苦上几天就觉得自己要赶紧去享受一下生活了,加几天班就担心自己会过劳死。

遇到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就郁郁寡欢,仿佛遇到了天大的人生难题磨磨唧唧解决不清。看见牛逼的人也会心生羡慕,但总也突破不了努力却总不得要领魔咒。

当然,这话不能说死,名校也不一定100%牛逼,非名校也有出类拔萃的英才,但就大范围来讲,一个人受环境的影响会非常之大,《精进》里还说了一句话:

一个二三流大学的学生,能够勇敢以名校学生中档乃至高档水准来要求自己,才是恰当的做法,他也一定会从中受益。

我把这句话发给一个大学老师,她跟我讲:“太难了,我就这么要求我的学生,但层次的差异太大了,大部分学生理解不了,也许毕业后才会理解吧。”

不过,毕业后估计也很难理解。在学校都对自己没要求,进入社会环境更嘈杂以后就更难了,所以,努力的人总显得那么不合群。

03

越能干,越努力;越有钱,越上进

前几天回老家,我姐问我,你觉得北京跟二三线城市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我说:“北京跟不用跟二三线城市比,北京自己都有不同层次的人群。我总结就是几个字:‘越能干,越努力;越有钱,越上进’。”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个朋友来找我商量点事儿。她还有50天生孩子,怀着双胞胎。姐们已经财务自由很多年了,在怀孕期间又开了两家公司,要创建一个女性理财平台(经常看到她神采奕奕的跟很多白富美在一起,摔啊!)。你可能会问:“这都什么人啊?”这就是普通人啊,那些已经财务自由的,有钱的,能干的普通人。

进入社会十年八年后,名校和非名校带来的名气和基础学历教育的差异渐渐就不明显了,更多的是个人经验,经历以及社会化程度的较量。有的人的生活越过越好,有的人越过越找不着北,甚至日子越来越惨。而造成这一切的差异,最主要的来自人的精神内核。简单说,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你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还是一个爱抱怨懒散怠惰的人,直接决定了你之后的全部生活。

此时此刻一个人的精神内核,一半来自于进入社会后对自身的要求和改变,一半来自于从小到大养成的思维与生活习惯。

前者改变的几率非常大,但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的很多大学一般,但进入社会很优秀的精英都来自于此,通过不断的自我革新与历练,重塑了一个进入社会后的自己。

而另一部分人,他们出自名校的氛围,一直以来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他们自己也生活在这样的层次和圈子当中,同学同事都是样的人。你会发现,在领导人,或者名企当中,他们都手拉手一样成批存在着。

但无论这些人他们多有钱,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特别努力,特别勤奋。

这种勤奋不仅仅在自己身上,还在自己的伴侣,以及自己的孩子身上。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她是一个社会知名人士,老公是知名摄影师,有一个五岁左右的女孩。她跟我提起等我孩子大一点,就要上很多培训班了等等,她列举了自己女儿上的比如舞蹈,钢琴,马术,跆拳道等五项。

也许你会说,孩子太苦逼了,她会快乐吗?答案是她女儿超级快乐,每天都过着小公主一般的日子,幼儿园一放学就着急的去各种培训班里,还经常主动提出来要学这学那,她妈妈看她实在没时间只能哄她长大点再去。

你觉得苦逼,是因为你觉得自己学习和生活很苦逼,才会觉一个小孩子学那么多更苦逼。而在这些人的生活里,好奇心强,努力勤奋,积极向上就是常态,也是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啊。

我们很难明确而苛刻的讲,名校和非名校带来的差距到底是什么,是毕业后收入水平还是生活水平的不同。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思维方式和做事态度上来看,名校所带给人的自律,进去,积极,勇敢所带给人的影响可以是一生,甚至是几代人。

金钱很难传承很多代,但精神却可以永远流传。

即便是那些非名校但依然在社会上取得不凡成就的人,他们也拥有同样的精神与气质,这些通过自我变革和付出巨大努力之后重塑起来的优秀者,他们和那些名校出身的优秀人才一起,活跃在人生的舞台上,创造自己的荣光。

当然,那么非名校的,还没什么荣光的我们该怎么办?就像文中的那句话,普通二三流大学的学生用名校的标准要求自己,普通人用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没能成为特别棒的那一个,那也一定好过现在的我们自己。

我在《新东方精神》里读到过一句话:“你要用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的走到牛人当中去,拉近和牛人之间的距离。当你觉得自己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的时候,你才能成为了真正的牛人。”

《年薪10多万的年轻人该如何理财?知乎上这个答案绝了!》 精选五

作者:江南愤青

今天我来谈谈,为什么线下财富管理公司基本都是骗局这个观点,那是因为我大概三四年前论断的所谓私募债权基金,也就是类信托模式(采取有限合伙的方式)发放的债权基金,基本到了高发性的倒闭破产期,直接带来了线下财富管理公司的崩盘,两者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很多线下在卖的产品都是这类有限合伙的所谓债权基金为主。金融还是一个有逻辑的市场,会短期非理性,但长期来看,理性一定会回归,就如同几年前大家都觉得互联网金融会颠覆整个颠覆那个,每个都打鸡血一样,不知道现在还有几个人会这么想。理性回来的时候,大家都会冷静思考。

在谈这个之前,我先给P2P申个冤,随着**、快鹿、中晋出事,一堆关于P2P跑路的新闻又被放在一起讨论问题,看到市面上一堆傻逼媒体写的什么看好你的钱,最新P2P跑路名单之类的标题,就忍不住骂两个字傻逼。这个世界我一直觉得,你不懂可以不说话,但是你不懂还整天胡说,每天在哪里哗众取宠,就真心让人感到不耻了,讨论问题前提是对基本的事实要有充分的认知,然后才可能讨论,否则就是傻逼骂街,赶紧滚远点。

事实上,从过去几个大的案子上来看,e租宝勉强跟P2P有点关系,因为打过P2P的旗号宣传过,某些行业组织也邀请过这家公司,也有一些专家站台过,但是从商业模式本质来看,这家公司跟P2P其实还真是没有什么特别直接的关系,至于**集团,中晋,那就跟P2P一点毛关系都没有,人家从头到尾都在线下开设门店募集资金,从没线上什么事情,而且他们也从未声称过自己是P2P,他们其实是目前国内典型的所谓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把这些公司跟P2P合在一起谈,压根就是基本常识不懂的表现,或者就是别有用心。

第一个问题我们谈谈,什么是标准意义的财富管理公司,什么是非标准的财富管理公司,做个基本的简单的分析,考虑到绝大多数都是不懂金融的受众,所以我也写个大概,具体不细究。因为不是写给专家看的,所以就别来深究了。

标准意义的财富管理公司其实是指那些帮助客户进行资产配置提供建议的公司,他们依赖自身更广的信息,更专业的知识,帮助你更好的管理你的资产,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他们更多是建议而已,取决于你自己是否相信他们。这里很多人可能问那什么是资产管理公司呢,其实区分两个很简单,你不管钱,只提供建议,不做决策,那就是财富管理公司,而如果也替你管钱,然后去做决策,这样的公司实质就是资产管理公司了。

确切说,财富管理公司是资产管理公司的上游行业,他让客户配置资金到资产管理公司里去,你可以理解财富管理公司是渠道方,而资产管理公司是生产方。从全球业态来看,我很不幸的可以告诉你,绝大部分资产管理公司都是亏钱的,只有少部分是赚钱的,这个是正常的情况,世界上金融行业很大程度本质都是零和博弈,你赚钱一般都是赚取了亏钱部分的人的钱,哪里怎么可能人人赚钱呢,次贷危机里,高盛赚钱很大部分是来自雷曼亏钱的部分,而一样的道理,世界最赚钱的资产管理公司也就那么几家,他们在全世界寻找猎物,咬死他们,赚取他们的利润。在一个全球GDP增长不足6的市场里,要赚取20%以上乃至更高的利润,一定意味着很多人亏钱了。所以别觉得资产管理公司很牛逼,他们大部分都未能给你带来实质的盈利。那他们靠什么赚钱呢?其实他们的盈利模式很牛逼,旱涝保收,每年收取1-2%的管理费,然后盈利了他们赚取盈利部分的20%,亏钱了跟他们没关系,我一直觉得这种盈利模式其实是很不公平的,一定会使得资产管理机构的管理人会去做风险很激进的事情,赚钱了他们可以分很多,亏钱了,他们没有责任。

次贷危机里很多对冲基金、资产管理机构最后都被认为有明显的道德瑕疵就是明知道风险很高,但是却还是去进行配置,也是来自于这种分配方案。我觉得这种分配方案应该会不断被抛弃,尤其现在互联网的出现,跨界越来越容易的年代,其实机构的这种优势会不断丧失,前段时间,有个牛人叫包凡写了篇文章叫《警惕投资散户化》的文章,从我角度来看,其实就是一个打不过散户的人抱怨散户乱打的典型,我从来不觉得机构跟散户之间,表现出什么更加优秀的业绩,恰恰我们看到市场上很多卓越的投资都不是机构完成的,而都是一些非专业的投资人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投资的下一步趋势只会更加散户化,确切来说,投资的唯一门槛其实只有钱,其他的都不是门槛,赵薇、任泉、奶茶妹们做到投资也很不错么。这个扯的有点远,不去细说。

在回到财富管理公司上继续谈,中国存在财富管理公司么?我在三年前的关于诺亚的文章提过,中国是没有财富管理公司的,包括诺亚在内都不是财富管理公司。其实到今天,这个逻辑也是对的。为什么会是如此呢?

前面说了标准意义上的财富管理公司帮助客户有效配置资产的专业顾问公司,但是现实情况是中国过去的财富往往是不需要配置的,这个问题我讲过很多次,核心原因是什么呢,是刚性兑付的存在以及根子里的中国人对任何人的不信任导致的,比较有意思的是,这种不信任又很容易被高利给冲垮,变得盲目信任。特别会走极端,出现的情况是越是专业人士越没人听,越是忽悠傻逼,越是一堆人顶礼膜拜,雪球上这个情况就很典型,一帮傻逼在哪里装神弄鬼,一堆小傻逼在下面顶礼膜拜,真是特搞笑的一个场所,这种场所什么时候完蛋也很正常的事情。

在一个市场到处都不违约的情况下,其实你会发现财富是不需要配置的,反正你买什么都一样,我们11年投资一个财富管理公司,让他们力求专业的去帮助客户筛选标的,进行有效的资产筛选和甄别,请了很多专业人士,花了很多成本,最后反倒不如请几个美女销售,随便卖,你会越发现你成本越高,越专业,但是市场越是不买账的,许多人压根不会听你这个建议,他们看问题都很简单,只看你是谁,产品是谁发的,看了以后就会跟你说,没事,**在,就不会不还。于是你就发现,个体的定价能力毫无意义,市场变成跟买白菜是一样的,这个八毛,那个七毛,那个划算卖那个。

最终的结果就是,无论卖那个,到最后都是看不出来对不对,没有标准答案的市场。看错的人跟看对的人,其实都是不知道的。所以大家都会做最简单的选择,而只有市场违约不断出现时候,你才知道那些人是牛逼的,那些人不牛逼的,你才会不断相信那些牛逼的人,而不是傻逼的人。最近爆出来几个债券违约,发现很多很明显的应该披露的信息都没有披露,譬如收入、负债、违约情况都没有披露,就这么简单的一些信息,承销商都看不出来也不披露,就让他发债了,这些人他妈的可都是年薪几百万的投行人士啊,居然你发现跟傻逼也没什么区别。换头猪上去也一样能干的事情。为什么?因为市场反正不违约,反正出了问题有人兜底,所有做事情的人,反正只要形式做到了就行,没人花心思真去看,反正看到最后无非就是看你是谁,很简单的市场就是如此。这个时候,导致的结果,就是你哪怕只有一百万块钱,你也会全部买一个产品,那个利息高,买那个,根本需要配置啊。

所以过去的市场情况下,哪里有什么财富管理公司,都是理财产品销售公司,他们的本质就是兜售不同的产品给你,然后赚取佣金。我在四年前文章里说过,一旦收取了佣金,那么必然使得财富管理公司一定不独立啊,他每天怎么可能想着给你配置好产品,肯定是什么佣金高,推荐你买什么啊。谁都不傻啊。反正在你身上赚不到钱,必然的结果就是反向从资产管理公司上赚取佣金。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不客观,不独立,当然,这个也是因为没有办法,不这样他们就活不下去。所以看上去很好听的财富管理公司本质都是理财产品销售公司,跟卖白菜的真没啥区别,一帮所谓专业投资顾问,可能大学还没刚毕业几年,甚至连什么是资产管理公司,什么是股权,什么是债权都不懂,然后就跟着兜售产品了,这样的财富管理公司你觉得能信么?

财富管理公司变成产品销售公司之后,很多逻辑都会变得很清晰,这里两个基本悖论就出现了,第一个悖论是,真正好产品是不会给你销售的,能给你销售的一般都是你自己都不敢买的垃圾产品,尤其是小财富管理公司,你根本抢不到好产品,差的产品,你又不敢卖,为什么啊,卖了以后亏钱了,客户都找你算账啊。就赚取一点点佣金费用,但是却要冒着被客户骂,甚至还有一些人生风险的情况下,所以导致大多数财富管理公司都选择了不卖别人的产品,干脆自己生产产品去了。本来是赚取渠道费的,这下好,改成赚取利差了。一下子就把财富管理公司变成了资产管理公司来了。其实目前市面上基本上的所谓的财富管理公司,都已经变成了所谓的资产管理公司了。

这个逻辑是很自然实现的,前面说的风险是一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虽然资产管理公司是绝大部分都不赚钱,但是实际上资产管理公司却是看上去最丰厚的利润所在,前提是你能赚钱的话,都是赚大钱,而任何一个人其实是都不会承认自己是不能干的,都觉得自己能赚钱,尤其是骗到钱之后都觉得自己能赚很多钱,所以,一方面是风险不对称逼迫你去资产管理,另外一方面其实还是无可抵挡高利润的诱惑,有意无意的转型到资产管理公司上去。毕竟渠道费很少,而资产管理利差看上去很大。

但是这里我前面说了,绝大部分资产管理的人其实注定了结局已定是死的,不用去怀疑这个结论,我在写上一篇首付贷的文章里提过,用杠杆很容易赚钱,但是绝大多数杠杆都死了,必然的结果,许多人,我只要看上一眼,听他们谈一次金融的理解我就可以给很多人判死刑,时间问题。就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所谓杠杆其实就是借入了很多刚性的资金,必须要兑付的钱,而如果亏了你不用承担风险,那么就不是杠杆了。我以前做资产管理,也曾经做到了2012年全国五十强,那个时候我管理了也差不多近八十亿左右的规模,我经常问自己一句话,我能不能给自己赚到钱,如果我自己的钱都无法赚钱,我凭什么给我的客户赚钱呢,后来想明白这点,我依然在2012年底压缩规模,因为我明显的感觉到市场是没有机会赚钱的,尤其是大资金。资产管理的根本其实还是赚钱,如果无法赚钱,你拿多少资金来,到最后亏了,要么就是让客户接受损失,要么就是你自己拿钱来赔,两个都不好。

所以要让资产管理公司不死的唯一办法其实是保证资金的不刚性,客户要能承受风险,接受损失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要把产品贩卖给合格投资人的原因,要给具备风险承担能力的投资人,充分的风险提示,不做兜底承诺,才能确保你能活下来。如果违背了其中任何一个,就必然走入到高风险区域,你就意味着你要自己扛所有的风险,这个风险其实是谁也扛不住的。

其实,诺亚、好买其实都卖过很多亏损的产品,也没什么事情,是因为他们遵循了这点,充分的风险提示之后,就不容易出大的问题,所以,我一直说如何评价一家致力于流量段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好还是不好,很简单看他们是如何获客的,如果是保本保收益拉来的客户,在多也没有价值,本质上都是一帮屌丝客户,再有钱,不愿意承担风险,都是屌丝。而如果愿意承担风险的客户,在少都是有价值的。说个比喻很简单,你有车有房能骗来女孩子,那不是本事,但是你没车没房还能骗到女孩子,那就是真本事。这个也是为什么我说,过去三年绝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公司,毫无价值就是因为他们骗流量的方式太LOW。不担保,不兜底能骗钱,才是牛逼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诺亚、好买,显然是有一批高净值客户,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那么这里难点来了,不承担风险的商业模式,凭什么大家给你钱让你玩呢?你要证明你足够优秀,能给大家赚钱,这样的人其实毕竟是少数的,绝大部分的商业机构根本做不到这点,所以他们都会走入到保本保息的方式来吸收资金,进行运作,这个前提一定建立在他们认为自己拿到钱后就能赚更多的钱的基础上的,但是现实往往会很残酷,很多人发现拿到钱之后,没办法赚钱,那怎么办呢?就两个办法,等着爆,或者继续骗钱,然后不断的周传下去。保本保息本身其实还是不够的,你还要证明你有保本保息的能力,怎么证明呢?

问题就到了下一步,如何卖产品?

几个办法,第一个就是让自己搞得好像很牛逼的样子,我前面说过这个是一个看脸的社会,看脸的社会,就是让自己变得好像很牛逼的样子就可以了,所以基本上这种公司,装修就非常豪华,中晋财富,在外滩弄了那么大一个摊子,写了什么国太控股什么的,还有中晋多少啥来着的,向我这种见过世面的人都被唬住了,以为是啥大型控股公司,出事以后才知道原来是财富管理公司,就别替没见过世面的一些

标签:投资理财 理财知识
N本文来源:财经365综合

匠人财经

匠人财经每天以匠人的态度,专注原创有观点的财经短视频,解读财经热点,剖析时间本质!致力于财经短视频创作,为广大普通群众普及财经知识!

详细信息
所在地:中国. 济南
名家百科
投资理财 理财知识